曾记得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里对湘西凤凰有过精彩的叙述,恬静安逸的水乡,让人无限向往。不曾想虽没去凤凰,11月9日,竟跟随工程来到了合肥,进驻了肥西这个美丽的地方。她独特的美让我感叹,便提笔写些文字,来记住这些美好。
肥西因地处合肥西边得名,对于徽地,印象最深的是工程专业课里提到的洁净整齐,有高高马头墙的徽派建筑,白墙青瓦。今日来到肥西,自然是见到了的。这种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一根细柳影应墙头,千山万水聚一处,一壶茶,一卷书,竹藤椅上听涟漪,潭中鱼细语。这样的天地灵气,文化精华,雕镂精湛集于一居。在南方乃至整个中国恐怕能见到的,也只有这里了。
建筑精致,山水也自然显得文雅,我佩服传统的民居建筑,关起门来罗列山水,别有洞天。这像极了中国人自古心有天下的士子观念。此地也是淮军故里,清末名将刘铭传,便是这里的人士,不愧是人杰地灵。各类庙宇也是古朴安静,默默立在街市上,香火萦绕,典雅庄重。
说了说地上的事情,我想该说说水了。安徽西高东低,境内有长江,淮河两大重要水系,支流众多。合肥又是典型的水乡,静谧的风光,山水如画,竹排缓缓,一枝篙,一个人,几句带有徽韵腔调的短歌。像是呢喃耳语,方言难懂,旋律却也优美,一把鱼竿,一壶酒,静坐于此,黄昏无限好。余晖照水,悠悠波光,竟让人恍惚之间以为隔世,仿佛穿越!河上古桥林立,倒映水中,真假难辨,微风袭来,涟漪阵阵,由远及近碰到河岸便退回去。许是江淮不通的缘故吧,致使此地水流不大,水路运输也多有不便,经济发展慢,我想可能也于此有关吧。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提现在的这项工程,来此做工程的我无数次被人问起,是不是要联通江淮。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三国魏武帝曹操,就曾想完成这一工程,可惜工程浩大,生产力十分有限,未能成就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再重视治理长江、淮河工作,可喜的引江济淮工程目前也终于启动了,而目前笔者所修建的蜀山船闸,就是引江济淮工程的关键一环。
有幸随工程进入了肥西,能为这样的造福人民的工程尽微薄之力,业已十分欣慰。如今,在这里已经一段时间了,也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慢慢看着这一片荒芜在自己和工程人员的辛苦劳动中一天比一天美丽起来,想想就叫人有抑制不住的喜悦。那滋味像是饮绍兴的花雕,入口温和,微醺之中荡漾惬意。
